"骍骍角弓,翩其反矣"——中國角弓介紹

2021-01-28 16:34 中國體育博物館

  《詩經(jīng)·小雅·角弓》有云:“骍骍角弓,翩其反矣。”弓很早便已出現(xiàn),人類在走出非洲之前就已使用木弓狩獵。進入文明時代后,東方發(fā)展出了古埃及和亞述的三角弓、中亞草原的斯基泰弓和韃靼弓、蒙古高原的長弰弓、中國的漢長弰、明小弰和清弓、朝鮮半島的韓弓、北印度的螃蟹弓、小亞細亞的土耳其弓等筋角木復合弓。

  角弓主要由動物筋腱、竹木、牛羊角和動物膠制成,一般短小靈活,利于在戰(zhàn)車或戰(zhàn)馬上作戰(zhàn)。作為歷史悠久的東方文明古國,中國很早便已掌握了角弓制作技藝,并發(fā)展出了紛繁復雜的角弓品種。今天就讓小編帶大家康康中國傳統(tǒng)角弓的經(jīng)典弓形吧~

斯基泰弓

  “斯基泰”一詞音譯自希臘語“Σκ?θης”,是指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3世紀從黑海北岸到中亞草原一帶游牧的一支白人,中國古代稱之為“塞種”。其善弓馬,所攜之弓呈蛇形雙反曲狀,即斯基泰弓。斯基泰弓的形象曾出現(xiàn)在古希臘陶器上。新疆鄯善縣約商周時期(距今約3000年)的洋海古墓群中也發(fā)掘出了斯基泰弓實物,是我國目前出土最早的角弓。同時期殷商甲骨文中的呈夸張雙反曲的“弓”字、“射”字等字形即是依據(jù)斯基泰弓象形所造。

洋海古墓群出土斯基泰弓實物及復原弓

長弰弓

  長弰弓,得名于其較長的弓弰和相應(yīng)較短的弓臂,是我國歷史上流行的時間最長的弓形,自漢至明前后出現(xiàn)約十五個世紀。將弓弰制長利于發(fā)揮杠桿效應(yīng)而省力,同時便于穩(wěn)定射擊。我國新疆民豐縣漢代尼雅遺址、尉犁縣漢晉時期營盤墓地、甘肅嘉峪關(guān)漢代遺址等出土了多批長弰弓實物。唐代長樂公主墓和章懷太子墓中壁畫所繪《儀衛(wèi)圖》、唐代梁令瓚所繪《二十八星宿圖》、遼代李贊華所繪《獲鹿圖》、宋代《大駕鹵簿圖》、元代劉貫道所繪《元世祖出獵圖》、明初《明宣宗射獵圖》等古代繪畫中所記錄的弓也均為長弰弓。

遼 李贊華 獲鹿圖(局部) 大都會博物館藏

小弰弓

  小弰弓廣泛流行于明代,相較于長弰弓,小弰弓的弓弰小、弓臂長、箭速快。我國小弰角弓出現(xiàn)的歷史較晚,元代以后方才逐漸普遍性出現(xiàn),因為水牛約在宋代才開始普及,且蒙元西征活動大大促進了東亞與西亞角弓技術(shù)交流,韃靼弓等小弓弰型角弓制作技術(shù)引入中國。因此,明代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成熟小弰角弓,又被稱作“明小弰”。明小弰的弰頭極富特色,弦口兩邊修成較大叉口,呈線條柔美的枝梢狀?!冻鼍脎媹D》就生動記錄了明神宗騎馬腰懸小弰弓的場景;明代王鳴鶴所著《登壇必究》、茅元儀所著《武備志》和高穎所著《武經(jīng)射學正宗》也都對小弰弓進行了記載。

明 出警入蹕圖(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 弓

  清弓得名于清朝,由滿族人帶入中原并普及到全國,是我國古代最后形成并得到普及的弓形。清弓的弓弰和弓臂長度均較大,即明末高穎《武經(jīng)射學正宗》中記錄的大弰弓。清弓除狹義上的滿族用清弓外,清及以后的蒙古弓、青海弓均屬于清弓系。雖箭速不快,但可憑借巨大的尺寸射發(fā)重箭,實戰(zhàn)講究“長弓巨矢,近人而發(fā)”,殺傷力強悍。故宮收藏有較多清弓實物,清代諸帝王御用弓保存完好,部分依舊可上弦射箭。清弓是我國傳承最直接、保存最完善的傳統(tǒng)弓,在當今國際上往往代表了中國弓。

清 郎世寧 瑪瑺斫陣圖(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China Sports Museu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體育博物館版權(quán)所有
ICP經(jīng)營許可證:京ICP證030713號 網(wǎng)站-2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102000807號
本網(wǎng)站由華奧星空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提供制作及技術(shù)支持
客服及報障電話:010-67158866-800 客服及報障郵箱:800@sport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