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tǒng)體育文化——綾球

  綾球游戲由北京地區(qū)滿族、回族、蒙古族的“拽包”綜合整理而成。滿族發(fā)源于我國東北, 一到冬天白雪蓋地,用手把雪攥成球,互相追打,成了兒童們喜愛的游戲。1644年清軍入關,定都北京,這里夏秋時間長,冬春時間短,下雪的時間比東北老家要少,兒童們不能經常玩“打雪仗”的游戲了。于是,滿族婦女將做衣服剩下的碎布縫成包,里面裝上雜豆,代替雪球, 讓孩子用些五顏六色的布包互相追打,發(fā)展成了一種“拽包”的體育游戲。因所用運動器材是布包,材質是“綾”;布包是正四方型,形狀是“棱”;布包內的填充的是小銅鈴,互相傳遞時發(fā)出“噹,噹”的聲音,可以稱“鈴”。因為含有這三方面意思,所以定名叫“綾球”。綾球比賽雙方用單手或雙手把球投向設在場內底線的對方得分區(qū),以得分多少判定勝負的比賽項目。

  綾球比賽場地為平整地面,長30米、寬23米的長方形。場地內畫有中線、防守區(qū)、角球區(qū)、罰球線及端線外得分區(qū)。比賽用球由六塊邊長為12厘米的正方形布料制方形包,相對兩塊為相同顏色,球由3種顏色組成,同色相對,包內可裝鈴鐺、豆類等填充,重量200克—250克。

  綾球比賽為40分鐘,分上下兩個半場,中間休息10分鐘。比賽以隊為單位進行,雙方上場各5名隊員。主要技術動作包括單手腹前、單手體側、單手肩上擲球和雙手胸前、單(雙)手頭部、單(雙)手腰部接球等。比賽開始前,由主裁判召集雙方隊長,用投幣的方法選擇發(fā)球或場地。球未出手之前,雙方隊員必須在各自半場內。攻方投球得分或將球擲出端線,由守方隊員在防守區(qū)內任意地點發(fā)球。當防守隊員將球觸及本方端線外時,由攻方在角球區(qū)發(fā)球。守方犯規(guī),由攻方隊員在罰球線后罰點球。比賽中,隊員主要采用“二過一”“直傳斜插”“三人背后跑位傳球”和“空中接力”等戰(zhàn)術配合得分,任何一方隊員只要從對方防守區(qū)外將球投到對方得分區(qū)內即判得1分。在規(guī)定時間內,以雙方得分多少決定勝負,得分多者為勝。

圖片來源:https://www.sohu.com/a/124092697_549584

  綾球所用器材簡單,競爭性強,觀賞性和自娛性均很濃,深受青少年的喜愛。不但流行在北京滿族兒童中間,其他民族兒童也都很喜歡,成為北京地區(qū)流行最廣泛、流傳時間最長的兒童體育項目。綾球運動由各種各樣的搶、跳、擲等基本技能組成,因此可促進人體力量、速度、耐力和靈敏等素質的全面發(fā)展。由于隊員接到球后只能持球跑3步,不能憑個人技術強行突破得分,只能靠隊員之間相互配合默契才能取勝,所以開展此項運動可增加隊員的集體主義意識。又因為比賽中隊員要根據球和人員的運行路線做出判斷,所以對人體各感覺器官的功能、分配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均有良好的促進作用。20世紀80年代后,根據群眾的要求,北京市民族傳統(tǒng)體育協(xié)會對這個體育游戲進行加工整理,成為了北京市民族中小學普遍開展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 并被列為第六屆全國民族運動會北京代表團表演項目。

  參考文獻:

  林繼富.中國民間游戲總匯球類卷[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6:9.

  《中國少數民族傳統(tǒng)體育大全》編委會編著.中國少數民族傳統(tǒng)體育大全上卷[M].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17:123.

  趙忠偉主編.東北地區(qū)少數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M].北京:中國科學文化出版社,2003:44.

  趙書.滿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綾球”[J].滿族研究,2001,(04):90-91.

  編輯:體育文化發(fā)展中心 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體育史分會 陳沫

? China Sports Museu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體育博物館版權所有
ICP經營許可證:京ICP證030713號 網站-2 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0807號
本網站由華奧星空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提供制作及技術支持
客服及報障電話:010-67158866-800 客服及報障郵箱:800@sport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