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積極開展體育對外交往!白吭、友誼、尊重”的奧林匹克價值和奮勇拼搏、為國爭光的愛國情懷,激勵著體育人,同時也借助體育的舞臺向世界傳遞著中國人民追求建立和平與美好世界的愿望。體育早已成為國家外交的重要窗口,為我國和平外交與改革開放事業(yè)做出了積極貢獻。
1971年至1972年,中美兩國的“乒乓外交”融化了“冰封”多年的中美關(guān)系,也向世人傳遞著中國對世界和平的期盼。圖為1971年4月13日,中美兩國乒乓球運動員在首都體育館進行了友誼比賽。
1977年9月,國際奧委會主席基拉寧勛爵與國家體委主任王猛在北京進行了會談。
新中國為50多個國家援建了近百座體育場館設(shè)施。圖為中國援建的烏干達馬德拉體育場和喀麥隆雅溫得多功能體育館。
The PRC helped more than 50 countries to build nearly 100 stadiums. In the picture are the Madeira Stadium in Uganda and Yaounde Multifunctional Gymnasium in Cameroon that China helped to build.
為表彰中國對第三世界國家體育建筑的突出貢獻,1986年,國際奧委會將“奧林匹克杯”授予中國奧委會。圖為中國奧委會主席李夢華接受“奧林匹克杯”。
援助第三世界國家體育成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重要援外內(nèi)容之一。幾十年來,中國向100多個國家派出了2500多名教練員,支持世界各國和地區(qū)的體育運動。
1990年亞運會,觀眾為海峽兩岸足球隊加油。
2009年4月23日,中國奧委會主席劉鵬會見來訪的亞奧理事會主席艾哈邁德一行。
中國奧委會主席劉鵬會見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
2014年3月,國家主席習近平來到柏林奧林匹亞體育場足球場,親切看望在德國訓練的來自陜西志丹縣的少年足球運動員,并現(xiàn)場觀看了中德兩支足球隊的比賽。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不含港澳臺地區(qū))歷任國際奧委會委員。
自左至右:李玲蔚、楊揚、于再清、呂圣榮、何振梁